|
加入侃日照,和我们一起侃侃侃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侃注册
×
“日照的变化太大了,家乡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7月19日,祖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栈子三村的郑全战博士,从大洋彼岸的微软总部回到阔别6年的家乡。7月20日,郑全战博士应邀来到日照市高科技工业园,在实地考察了高科园的发展情况后,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21年苦读
郑全战出生于涛雒镇栈子三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虎山初中、日照一中、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97年6月,被微软聘用之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学习,到2001年3月,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从1976年到1997年,郑全战用了21年的时间,走完了从栈子小学到北京大学,从中国北京到美国明尼苏达的求学历程。其中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大学“校园之星”,并获得“安泰奖”、“光华奖”等奖励。1994年入选中国优秀大学生代表团(共20人),受到日本外交部的邀请,访问了日本。另外,郑全战还连年获得“三好学生”、“优秀三好学生标兵”等称号。
从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郑全战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和汗水。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同时供五个孩子上学,其家庭负担可想而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前,郑全战的父母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以外,没有别的任何收入,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再供五个孩子读书,无异于雪上加霜。1981年,郑全战在虎山中学读书时,每周的生活全靠几十个煎饼和一罐炒过的盐粒打发。郑全战说:“在当时,如果吃煎饼能卷上一点儿腌制的萝卜头,也是很大的奢侈了。”1984年,郑全战和二哥郑全忠同在日照一中读书,一个读高一,一个读高三。那时,家庭状况好一点的同学可以带点钱到食堂就餐,郑全战和哥哥却仍以从家里捎煎饼为主,学校食堂几毛钱一份的咸菜也是买不起的,冬天天冷的时候,兄弟俩就花5分钱买一份菜汤分着喝。到了周末,兄弟二人舍不得花钱坐车,20多公里的路程只好步行回家。谈及此事,郑全战风趣地说:“我的初中和高中是用两只脚走出来的。”
家庭的困难,没有挡住郑全战前进的步伐,相反,却磨炼了他顽强拼搏的意志,坚定了他发愤读书的决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每逢星期天或者节假日,他总要回家帮父亲做些农活,回到学校,他更加刻苦用功,以多出别人几倍的汗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换来始终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1984年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升于日照一中,1987年,又以临沂第一名、山东省第四名的成绩升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1987年,当郑全战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后,街坊邻居你十块、我八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凑足了郑全战到北京大学的路费。
浓浓的乡情伴着求学的艰难,深深地刻在郑全战的脑海中,时刻激励着他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郑全战感慨地说:“这是一笔财富,一笔可以终生享用的财富”。
一门四博士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郑全战一家现在共有四位博士!大哥郑鲁,神经医学博士,现为301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五弟郑越,在读上海交通大学桥梁设计专业博士,郑全战的妻子常虹,现就读于美国乔治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博士。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有四名博士,在当地早已传为佳话。然而,这其中的甘苦,只有老父亲郑淑全体会最深。1978年,郑全战的母亲去世后,当时弟妹尚小,父亲郑淑全不但要忙地里的农活,还忙家务活。郑全战读初中时,兄妹几个上学都要背煎饼。每到星期五,天还不亮,郑淑全就支起鏊子,找上一两个邻居帮忙,一干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郑淑全就点上油灯,把煎饼一张一张地叠起来。然后,再根据儿女的饭量大小,分成几捆,等星期天孩子们回家时带回学校。“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20年,父亲熬了多少夜,流了多少汗,已经无法计算了。”谈起往事,郑全战说:“在那个时候,父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妹五个确实很不容易。现在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只有尽最大努力让父亲生活得好一些,做儿女的心里才踏实一点。”
如今,郑淑全老人已经65岁,看到孩子们都已学有所成,那种发自内心的欣慰,早已掩盖了抚养儿女的艰辛。我问老人教育子女有什么“秘方”时,郑淑全说:“我从来没有逼他们学习,也没想到能把他们培养成博士。其实,当爹娘的只有一个愿望,只要孩子们用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好好读书。”
艰苦生活的磨炼使郑全战的思想比同龄人格外成熟,他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操持家务的艰难,为减轻家庭负担,郑全战从读大学到读博士期间,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做点其他的工作,以贴补自己的学费,同时还要帮助弟弟妹妹。
与微软结缘
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微软公司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面对代表全球软件开发最高水平的“微软帝国”,郑全战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何以顺利进入其中,并且已成功地在微软工作了五年?
郑全战与微软结缘,还得上溯到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当时正是微软开拓中国市场的初始阶段,微软公司找到清华大学出版社,计划将微软的系列操作软件全方位向中国用户推介,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经过反复了解,找到了英语水平较高、正在读计算机硕士的郑全战。“刚接到这一任务时,我的压力也挺大,一方面硕士课程安排得很紧,另一方面,微软技术专业性太强,当时可参照的资料又很少。”面对这一挑战,郑全战经过反复权衡后认为,微软公司拥有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前沿技术,翻译微软资料的过程,不仅是系统掌握微软技术的过程,也是锻炼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机会。于是,郑全战利用学习间隙,放弃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微软技术的翻译工作中。从1993年完成《微软Windows软件开发环境与技术》第一部译著以来,到1996年,他用三年多的时间一气翻译了《未公开的Windows核心技术》、《Windows NT技术问答》、《Windows 95程序设计》、《Windows动画技术开发指南》、《Windows NT使用与参考大全》、《Windows 95/NT国际软件开发指南》、《Windows NT高级编程技术》等11本专著,计300多万字。大量的翻译工作不仅使郑全战对微软技术有了系统的掌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科研能力和开发水平。
正是由于郑全战出色的专业成绩和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1997年3月,微软到明尼苏达大学招聘工程师时,这时已留学该校的郑全战立刻被他们相中。面对很多美国本土大学生都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郑全战高兴之余却陷入了两难的选择:自己刚来美国半年多时间,博士课程还没学完,如果放弃学业,则可顺利进入微软,如果不放弃学业,一次难得的工作机会很可能擦肩而过。怎么办?最后,经过几番协商与交流,郑全战决定先将博士课程学完后再去工作。于是,一直拖到6月份,才正式加入了微软。
人在微软
从1997年加入微软以来,郑全战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谈起在微软的工作情况,郑全战说,微软的工作环境很好,但这里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公司以课题组为单位,每半年考评一次,最高分为5·0分,最低分为1·0分,如果你在考评中得了2·0分以下,公司就劝你辞职,如果连续两次低于2·0分,你必须自动辞职。郑全战所在的课题组是微软多媒体技术开发组,这是微软公司最核心的课题组之一,共有100多名专家。目前,在这个组里他是获得认证最多的工程师。其中MSCD(微软认证解决方案开发专家)、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两个认证,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实践检验后,由比尔·盖茨亲笔签名的认证。
“软件开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你加入了微软,他们就会给你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智慧和才华的舞台,创造条件让你努力实现‘更好’的目标”,谈起在微软工作的切身体会,郑全战深有感触地说:“在微软工作,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团队的合作中,每个人必须居安思危,紧张应对,必须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创新,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
几年来,郑全战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在微软总部和明尼苏达大学之间奔波,努力完成博士学位的考试、答辩等各项学业。“那段时间既有工作上的压力,又有学习上的压力,确实挺辛苦。但是,只要心中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困难再大,也要努力去克服,只要坚定信心,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压力就会自然地变成了动力,困难就会变成激发自己不断创新的勇气。”正是带着这种思想,郑全战边工作边学习,到去年2月份,用了四年多时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论文答辩,3月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正式毕业。
在微软公司,郑全战除了负责多媒体前沿技术开发之外,还参与了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me等操作系统的开发。如今,他凭着自己的实力,在公司考评中,已连续三次获得4·0分的好成绩,这位从中国农村走出的青年已经成长为微软总部具有优秀业绩的工程师。
谈起自己的打算,郑全战坦诚地说:“科技无国界,微软不仅是美国的微软,也是全球的微软。如果自己开发的软件能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这就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至于将来,如果时机成熟,回到祖国为家乡做点具体的事情,那当然更好了。另外,我想在每年回国休假期间,争取为学生们做些报告,让他们了解计算机技术开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等等,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听着这些平和而又朴素的话语,我愈发觉得这位年轻博士的真诚和朴实。郑全战,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一个不平凡的微软人。
来源: 陈为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