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侃日照,和我们一起侃侃侃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侃注册
×
历史上,关于山东有没有种茶的历史,一直没有定论。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可以得知,南方是主要的产茶区,南方温润的气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必备条件。北方冬季寒冷,春季干旱,若是种茶树,难免有“橘在淮南为橘,在淮北为枳”的担忧。 可是,偏偏有人不信邪。 上世纪50确定年代,曾任浙江省第一书记的谭启龙来任山东省长之前,毛泽东同志在和他的一次谈话中提到: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不久,谭启龙到山东任职后,便做出了在山东试种茶树的决定,拉开了“南茶北引”的序幕。
日照,是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的地点之一。
1959至1965年,日照县开始从福建、浙江引进茶籽,相继在大沙洼林场、国营刘家湾苗圃试种,结果茶苗皆因冻旱而枯死,试种没有成功。 1961年日照县茶树试种情况调查表(1961年10月24日)
1966年,在沿海安岚公社的安东卫北山村和丝山公社的双庙村再次试种。其中,北山村种植了5亩,双庙村种植了3.7亩。第二年春天,成活了5亩,成活率57%,日照南茶北引试种取得小范围的成功,由此证明,南方的茶树也可以在北方的日照成活。
1967年,日照县扩大试种面积,全县由之前两个大队试种8亩7分,发展到了14个大队种茶128亩,并推广了北山和双庙两个大队的经验。由于加强了管理,这一年,茶树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南茶北引初期的茶园气象设施(虞富莲 摄)
1968年,在往年种植的基础上,又扩种了11个大队,累计扩种345亩。
日照县商业兵团关于一九六八年试种茶树计划落实情况的报告(1968年1月25日) 此时,山东的青岛、莒南等地茶树茶树引种也取得了成功。于是,同年8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山东调查组对山东省茶树引种试种工作进行了3个月时间的大面积调查研究。调查根据山东省的地形、土壤和气候特点,以及几年来引种试种的情况,把山东划为东南沿海茶区,鲁中南茶区和胶东半岛茶区,调查认为日照县已逐步地认识和掌握了茶树本身的习性及其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在解决茶树与环境的关系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作为东南沿海茶区的日照属海洋性气候,气温较高,雨水较多。地形多低山缓坡丘陵,土壤酸性,适宜茶树的生长,应作为山东省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
山东省茶树引种试种工作情况和我们的看法(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山东调查组1968年8月)
山东省茶树引种试种工作情况和我们的看法(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山东调查组1968年8月)
日照县引种茶树成功且适宜种植茶树种茶有了科学的依据,并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认可,日照县的茶树栽培开始由小规模试种转为大规模推广种植。
日照县1969年至1979年日照茶叶种植情况,以下数据由日照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汇总得出
城关公社1973年“坚持斗争,反复实践,积极发展茶叶生产”情况报告(1973年11月12日)
当时,南茶北引对于日照人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年年遇到的“冻害”和“干旱”的问题,茶树原产亚热带地区,喜温,喜湿,日照气候干燥,降雨偏少,冬季寒冷,茶树冻害一直是制约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那时日照县种植茶树的情况是“几乎可以算是一年一小冻,四年一大冻”,仅10年间,就发生过两次特大冻害灾害。
日照县革命委员会商业局关于茶树受冻害情况的报告(1972年3月12日)
面对新生事物,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掌握了规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这一时期尽管灾害不断,但是日照人民仍然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对付干旱、冻害两大困难的各种方案。比如通过“一选”(选地形,选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形),“两定”(定人员,定要求),“把三关”(出苗关,修剪养蓬关,越冬关),“四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与养猪积肥相结合;和兴修水利相结合;与植树造林相结合),由此达到茶树“五不死”(旱不死,涝不死,晒不死,冻不死,病虫害不死)的目的。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搭挡风帐,浇越冬水,施越冬肥,增强茶树自身的抵抗力,来减轻冻旱给茶叶带来的危害,使得茶树由最初的试种最终得以在日照扎根。
西赵庄对越冬茶园搭防风障(虞富莲 摄)
日照南茶北引的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1973年10月,山东省商业厅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 “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有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6省区代表、专家参加,共190多人。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树可以在山东东南沿海大面积种植。
1973年10月,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议在日照召开。
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期间,与会人员察看上李家庄茶园。(虞富莲 摄)
茶树种植成功只是第一步。
从1969年开始,日照县开始在安岚,巨峰,碑廓,丝山8处公社,17个大队,对已长成的茶树进行采摘、修剪、制茶1838斤,1970年制茶13334斤,1971年制茶33000斤,最初的制茶由各种茶大队独立进行,普遍存在用工多,烧柴费,质量差的问题,1970年,由日照县试办的第一座小型半机械化的初制茶厂在巨峰区西赵家庄子大队建成,定名为巨峰区“九 一六”联合初制茶厂,开始了茶叶的炒制和加工。
日照县商业局革命委员会种茶组关于试办联合初制茶厂情况的报告(1970年11月6日)
1976年中茶所虞富莲在上李家庄创制出山东省第一个名茶“雪青茶”。 日照绿茶因为地处北方,昼夜温差极大,茶叶生长缓慢,但是也正因为此,这种茶具备了南方茶所没有的特点,日照绿茶具有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等独特优良品质,被称为“中国绿茶新贵”。
上世纪70年代,学员学习手工制茶技术(虞富莲 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山东原本不产茶,经过五十年的努力,日照已经成为淮河以北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山东省茶叶主产区,被誉为“北方绿茶之乡”。从1959年试种的8亩7分,到今天的20万亩茶园,南茶北引已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南茶北引,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南茶北引的过程也见证了日照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每一片茶叶中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劳动人民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坚忍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日照绿茶。
日照茶园
来源:日照档案馆 编辑:日照市检察院新媒体工作室 胡芳泰
|